網(wǎng)站首頁 行業(yè)快訊 > 正文
城市競爭力排行(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
文:任澤平團隊
特別鳴謝:白學松、柴柯青
智聯(lián)招聘課題組專家 李強 王一新 李小麗
周培、香港城市大學賴沁瑩、北京大學張涵森對數(shù)據(jù)整理有貢獻
導讀
人口是一切經(jīng)濟社會活動的基礎,人才更是第一資源。我們在前期系列報告中提出“人隨產(chǎn)業(yè)走、人往高處走”的邏輯,指出人口正持續(xù)向大城市及大都市圈集聚。隨著人口紅利消逝、人才價值日益凸顯,我們和智聯(lián)招聘聯(lián)合推出“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報告,以期準確把握人才流動趨勢。
摘要
數(shù)據(jù)說明:通過跨城求職數(shù)據(jù)解密人才流動趨勢。智聯(lián)招聘擁有約3億用戶,日均活躍用戶數(shù)約630萬;其中約90%為??萍耙陨蠈W歷,遠超全國就業(yè)人口總體的16%。在求職者中,約四成為流動跨城求職者,2020年由于疫情,跨城求職者比2019年減少3%。人才求職和跨城求職有明顯的月度波動性,高峰一般在春節(jié)后的3月,2020年延續(xù)到4月。從性別看,2020年流動人才中男性占57%,明顯高于求職總體的53%,男性更有可能跨城求職;從年齡看,流動人才中超8成為18-35歲;從學歷看,流動人才中57%為本科及以上,明顯高于求職總體的48%,高學歷更有可能跨城求職;從工作年限看,流動人才中42%工作5年及以下,高于求職總體的40.9%,職場新人更有可能跨城求職;從工資水平看,流動人才中47%月收入超6000元,高于求職總體的35%,收入較高者更有可能跨城求職;從行業(yè)看,流動人才中50.3%分布在IT、房地產(chǎn)、制造業(yè),高于求職人才總體的40%。
榜單概覽:長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1)中國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強:京杭滬居前三。為衡量不同城市的人才吸引力,定義人才吸引力指數(shù)為人才流入占比、人才凈流入占比、應屆生人才流入占比、碩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凈流入的加權結(jié)果。其中,人才流入占比、人均可支配收入反映該城市引得來的能力,人才凈流入占比、人口凈流入反映該城市留得住的能力,應屆生人才流入占比和碩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分別反映城市對年輕大學生人才和高學歷人才的吸引力。從結(jié)果看,2020年北京、杭州、上海、深圳、廣州、南京、蘇州、成都、寧波、長沙位居前十。2020年應屆生、碩士及以上人才將簡歷投向北上深廣的比重分別占比20.7%、30.9%,均高于流動人才流向北上廣深的整體比重11%,應屆生和碩士及以上人才更傾向往一二線城市集聚。2)人才流動趨勢:長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京津冀人才流出。分地區(qū)看,2020年東部、中部、西部、東北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15%、-1%、-7%、-7%,東部人才持續(xù)集聚,中部、西部、東北持續(xù)凈流出。分線城市看,2020年一線、二線、三線、四線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5%、4%、-0%、-8%,2019年分別為-7%、1%、8%、-0.3%,結(jié)合近4年數(shù)據(jù)觀察,二線人才持續(xù)集聚,一線人才受政策放寬影響轉(zhuǎn)為凈流入,三線平穩(wěn)、四線持續(xù)流出。分城市群看,超6成人才流向五大城市群,2020年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長江中游城市群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4%、8%、-0.7%、0.1%、-2%,長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京津冀整體人才凈流出,成渝基本平衡,長江中游人才凈流出。
重點城市:深廣杭寧渝漢人才凈流入占比逐漸上升。1)一線城市:北上人才凈流入連年下降后止跌、深廣繼續(xù)呈上升趨勢。從2017-2020年人才凈流入占比的趨勢變化看,北京、上海因嚴控人口、疏解產(chǎn)業(yè)而逐年下降,直至2020年有所回升,2020年分別為0.2%、2%。疫情期間,人口流動范圍收窄,城市群內(nèi)人才流動取代2019年的京滬間人才流動,成為主流,京津互為人才外流第一目標城市;長三角城市對上海的人才分流作用顯著,上海人才流入流出前十城市多位于長三角。深圳2017-2020年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0.1%、0.4%、0.2%、3%,主因深圳經(jīng)濟發(fā)展速度較快、人才政策有吸引力,深圳和廣州互為人才外流第一目標城市,深圳流向廣州和廣州流向深圳的人才流出占比分別為0.7%、0.6%,規(guī)模基本平衡;廣州2017-2020 年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0.5%、0.5%、0.6%、0.9%,人才凈流入且持續(xù)穩(wěn)定增長,主因廣州發(fā)展速度較快、生活成本在一線城市中最低。2)二線城市:杭寧漢蓉人才凈流入占比呈上升趨勢、渝津有所下降。杭州2017-2020年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0%、2%、4%、6%,始終為正且逐年攀升,人才吸引力排名穩(wěn)居前列,主因杭州以電商為代表的產(chǎn)業(yè)發(fā)展迅速、薪酬超越廣州在十大城市中位列第四;南京2017-2020年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0.9%、0.9%、0.9%、0.9%,始終為正且比較穩(wěn)定,主因南京發(fā)展速度較快且2018年“寧聚計劃”實施吸引人才;重慶2017-2020年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0.1%、0.5%、0.3%、-0.2%,2018年由負轉(zhuǎn)正主因信息技術產(chǎn)業(yè)具有較強的人才吸引力,至2020年信息技術產(chǎn)業(yè)人才吸引能力有所下降,帶動人才凈流入轉(zhuǎn)負;武漢2017-2020年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0.0%、0.8%、0.1%、0.2%,2017年由負轉(zhuǎn)正,主因2017年“百萬大學生留漢”政策實施;天津2017-2020年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0.1%、-0.1%、-0.1%,0.0%,逐年下降并長期維持在0%作用水平,主因天津發(fā)展速度放緩、2020年GDP增速5%在十城中居于倒數(shù)、且薪資在十城中最低;成都2017-2020年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0.8%、-0.3%、-0.3%、-0.6%、0.3%,由負轉(zhuǎn)正,重慶與成都互為人才外流第一目標城市,人才從重慶凈流向成都。
目錄
1 數(shù)據(jù)說明:通過跨城求職數(shù)據(jù)解密人才流動趨勢
2 榜單概覽:長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
1 中國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強:京杭滬居前三
2 人才流動趨勢:長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京津冀人才流出
3 重點城市:北上深廣杭寧漢蓉人才凈流入占比上升,城市群內(nèi)人才流動成為主流
1 一線城市:北上人才凈流入下降趨勢休止、深廣仍呈上升趨勢
2 二線城市:杭寧漢蓉人才凈流入占比呈上升趨勢、渝津有所下降
正文
1數(shù)據(jù)說明:通過跨城求職數(shù)據(jù)解密人才流動趨勢
人口是一切經(jīng)濟社會活動的基礎,人才更是第一資源,但當前能夠反映人才流動的數(shù)據(jù)缺乏。中國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規(guī)模及比例分別在2012013年見頂,標志著過去長期支撐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的人口紅利消逝,中國亟需轉(zhuǎn)向人才紅利。并且,從人口自然增長趨勢看,中國人口總量將在“十四五”時期見頂,隨后進入負增長。在此背景下,2017年以來全國約100城先后掀起“搶人大戰(zhàn)”,既是搶年輕人口更是搶人才。一般可通過官方常住人口數(shù)據(jù)分析人口流動,但反映人才流動的數(shù)據(jù)缺乏,特別是在非普查年份。為此,澤平宏觀和智聯(lián)招聘聯(lián)合推出“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報告,以期準確把握人才流動態(tài)勢。
數(shù)據(jù)說明及特征:智聯(lián)招聘擁有約3億個人注冊用戶,日均活躍用戶數(shù)(含登錄、有求職行為的用戶)約630萬,其中,求職人才即當年有簡歷投遞行為的用戶中約90%為專科及以上學歷,遠超全國就業(yè)人口總體的16%(2015年小普查數(shù)據(jù));在求職人才中,約四成為跨城求職者,即現(xiàn)居住城市和簡歷投向城市不同的流動人才,2020年由于疫情,跨城求職者比2019年減少3%。人才求職和跨城求職具有明顯的月度波動性,求職高峰一般在春節(jié)后的3月,2020年由于疫情,求職高峰稍微后移,2020年3月求職人數(shù)和流動人數(shù)占比分別為16%、14%,2019年分別為13%、11%。
1)從性別看,2020年流動人才中男性占57%,明顯高于求職總體的53%,男性更有可能跨城求職。2020年智聯(lián)招聘平臺求職人才中男女比例為53:47,其中流動人才男女比例為57:43,說明男性更有可能跨城求職。而2019年上述比例分別為54:460:40,2020年流動人才的性別比例更加平衡。
2)從年齡看,流動人才中超8成為18-35歲。2020年求職人才中18-25歲、26-30歲、31-35歲、36-40歲、41-45歲、46歲及以上分別占比34%、30%、20.9%、1%、7%、9%;異地求職人才中各年齡段人才分別占比31%、35%、18%、7%、2%、7%,求職人才和流動人才的年齡結(jié)構(gòu)較為吻合,18-35歲分別占比83%、84%,而在2019年上述比例分別為81%、84%,2020年異地求職人才更加集中于18-35歲。
3)從學歷看,流動人才中57%為本科及以上學歷,明顯高于求職總體的49%,表明高學歷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職。2020年求職人才中初中及以下、高中、???、本科、研究生學歷占比分別4%、7%、41%、42%、6%,其中異地求職人才各學歷分別占比為5%、0%、30%、41%、5%,流動人才中本科、研究生學歷比重均高于整體水平,2020年流動人才中本科及以上學歷占比56%、較求職整體的48%高出8個百分點,而在2019年上述比例分別為50.7%、42%,說明本科及以上的求職者職場競爭力較強、更有可能跨城求職。
4)從工作年限看,流動人才中48%工作5年及以下,高于求職總體的41%,職場新人更有可能跨城求職。2020年求職人才中工作年限為1年及以下、1-3年、3-5年、5-10年、10-20年、20年以上分別占3%、17%、19%、26%、25%、1%,異地求職人才中各工作年限人才分別占比5%、26%、20.2%、25%、20.8%、5%,其中工作5年以下的分別占比40.9%、42%,說明部分職場新人的職業(yè)發(fā)展和生活愿景尚有較大不確定性、更有可能跨城求職。而在2019年上述比例分別為46%、47%,2020年流動人才更加集中于5年及以下。
5)從工資水平看,流動人才中42%月收入超6000元,略高于求職總體的40%,收入較高者更有可能跨城求職。求職人才中月收入4000元及以下、4001-6000元、6001-8000元、8001-10000元、10001-15000元、15000元以上分別占比28%、30.7%、12%、3%、9%、2%,流動人才中各收入人才分別占比30.4%、29%、13%、8%、8%、、8%,其中6000元以上的分別占比35%、47%,而在2019年上述比例分別為39%、48%,說明收入更高的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職。
6)從行業(yè)看,流動人才中50.3%分布在IT、房地產(chǎn)、制造業(yè),高于求職人才總體的40%。2020年求職人才最多的前三行業(yè)是IT|通信|電子|互聯(lián)網(wǎng)、房地產(chǎn)|建筑業(yè)、生產(chǎn)|加工|制造,分別占比18%、19%、13%,合計占比40%;流動人才最多的前三行業(yè)也是上述三個行業(yè),分別占比11%、14%、18%,合計占比50.3%,說明流動人才分布更加集中,且流動人才在房地產(chǎn)|建筑業(yè)的分布遠高于所有求職人才。從二級行業(yè)分布來看,2020年求職人才最多的前五行業(yè)分別是房地產(chǎn)/建筑/建材/工程、互聯(lián)網(wǎng)/電子商務、教育/培訓/院校、專業(yè)服務/咨詢(財會/法律/人力資源等)、零售/批發(fā),合計占比39%;流動人才最多的前五行業(yè)則略有不同,第五名為電子技術/半導體/集成電路,合計占比38%。
2榜單概覽:長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
1中國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強:京杭滬居前三
從人才吸引力指數(shù)觀察,2020年北京、杭州、上海位居前三名,北京近三年來首次位居第一,深圳、廣州、南京、蘇州、成都、寧波、長沙位居前十。為衡量城市的人才吸引力,定義人才吸引力指數(shù)為人才流入占比、人才凈流入占比、應屆生人才流入占比、碩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凈流入的加權結(jié)果。人才流入占比=流入某城市的人才/全國流動人才總量,人才凈流入占比=(流入某城市的人才-流出某城市的人才)/全國流動人才總量,分別反映該城市引得來和留得住的能力。其中,流入某城市的人才指現(xiàn)居住地不在該城市、但簡歷投向了該城市的人才;流出某城市的人才指現(xiàn)居住地為該城市、但簡歷投向了其他城市的人才;全國流動人才總量指現(xiàn)居住地和簡歷投向地不一致的人才。應屆生人才流入占比=投向某城市的應屆生人才/應屆生求職人數(shù)總量,碩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投向某城市的碩士及以上學歷人才/碩士及以上求職人數(shù)總量,分別反映城市對年輕大學生和高學歷人才的吸引力。從結(jié)果看,作為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的北京市人才吸引力指數(shù)自2016年的第1位四年后重回榜首;由于疫情影響逐步消散,企事業(yè)單位招聘力度加大,加之薪資優(yōu)勢明顯,北京對求職者保持較高吸引力,隨著人口管控政策放松,北京市人才外流趨勢緩解,人才轉(zhuǎn)為凈流入,排名由2017-2019年的3位躍升至2020年的第1位;“新一線”城市杭州產(chǎn)業(yè)發(fā)展迅速、人居環(huán)境與人才待遇不斷提升,吸引力排名從2017-2019年的第5位升至2020年的第2位;上海市經(jīng)濟體量大且增長穩(wěn)定,2017-2020年分別名列第2位,深圳則位次順次下移,2017-2020年深圳排名第4位,廣州2017-2020年排名第5位;南京、蘇州、成都較為穩(wěn)定,南京為第6名;成都為8名;蘇州為7名;寧波、長沙2020年躋身前十,寧波為第9名,較2019年的第22名有所上升;長沙為第10名,比2019年的第18名上升8名。2020年前50強中,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qū)分別有32個;一二三四線分別有211個,分別占一二三四線城市數(shù)量的100.0%、89%、15%、0.5%;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長江中游城市群分別有13個。
2020年應屆生、碩士及以上人才將簡歷投向北上深廣的比重分別占比20.7%、30.9%,均高于流動人才流向北上廣深的整體比重107%,應屆生和碩士及以上人才更傾向往一二線城市集聚。從應屆生看,應屆生人才流入占比前四名分別是北上深廣,合計占比20.7%,高于北上深廣的人才流入占比11%;應屆生人才流入前十城市還有成都、杭州、南京、鄭州、西安、武漢,前十合計占比40.0%,高于前十城市的人才流入占比35%,意味著和流動人才相比,應屆生人才更加向一二線城市集聚。和2019年相比,2020年流入北京、廣州、上海的應屆生占比分別下降3%、0.9%、0.9%,流入武漢、杭州的應屆生占比分別上升0.2%、0.2%。從碩士及以上人才看,碩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前四名分別是北上深和成都,合計占比33%,高于北上深成人才流入占比的15%;碩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前十城市還有杭州、廣州、南京、天津、西安、武漢,前十合計占比54%,高于前十城市的人才流入占比31%,意味著和流動人才相比,碩士及以上人才也更傾向往一二線城市集聚,尤其是向一線城市集聚。和2019年相比,流入北京、深圳的碩士及以上人才占比分別下降5%、0.8%,流入成都、西安、蘇州、南京的人才分別上升0.4%、0.3%、0.2%、0.2%。
2人才流動趨勢:長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京津冀人才流出
人才凈流入占比是人才吸引力指數(shù)的核心指標,等于(流入某城市的人才-流出某城市的人才)/全國流動人才總量。
1)分地區(qū)看,2020年東部人才跨區(qū)流動性降低,中西部人才流動性增強,東部、中部、西部、東北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15%、-1%、-7%、-7%,東部人才持續(xù)集聚,中部、西部、東北持續(xù)凈流出。全國296個地級及以上建制市(不含三沙市)中,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城市分別有880、934個。從人才流入流出占比看,2017-2020年東部地區(qū)人才流入占比分別為62%、60.8%、66%、56%,人才流出占比分別為50%、51%、583%、408%,2020年人才流入及流出占比均降低,東部地區(qū)人才流動性下降,但全國流動人才依然有近6成向東部集聚;中部和西部地區(qū)人才流入占比和流出占比均呈上升趨勢,人才流動性提升;東北地區(qū)人才流入占比分別為9%、3%、3%、1%,逐年下降,人才流出占比分別為2%、3%、5%、8%,逐年上升。從歷年人才凈流入占比看,2017-2020年東部分別為2%、7%、8%、153%,維持較高水平;中部分別為-2%、-4%、-4%、-1%,持續(xù)凈流出;西部分別為-0.7%、-0.3%、-0.2%、-7%,人才凈流出;東北分別為-3%、-0%、-2%、-7%,人才凈流出且幅度擴大。
2)分線城市看,2020年一線城市人才跨區(qū)流動性下降,三四線城市人才流動性增強,一線、二線、三線、四線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5%、4%、-0%、-8%,2019年分別為-7%、1%、8%、-0.3%,結(jié)合近4年數(shù)據(jù)觀察,二線人才持續(xù)集聚,一線人才受政策放寬影響轉(zhuǎn)為凈流入,三線較為平衡,四線持續(xù)流出。我們把全國296個地級及以上建制市劃分為一二三四線城市[ 詳見澤平宏觀2019年4月報告《中國城市發(fā)展?jié)摿ε琶?019》],其中,一線城市為北上廣深4個,二線城市35個,三線城市81個,四線城市176個。從人才流入流出占比看,2017-2020年一線城市人才流入占比及流出占比均呈下降趨勢,2020年降幅明顯,說明疫情期間一線城市人才跨區(qū)流動傾向減弱;二線城市人才流入占比分別為43%、49%、44%、42%,約半數(shù)人才流入二線城市,人才流出占比在2020年也有下降;三線城市人才流入占比分別為13%、16%、20.8%、23%,近兩年上升較為明顯,2020年人才流出占比上升;四線城市人才流入占比分別為16%、16%、16%、14%,上升較為明顯,但同時人才流出占比也大幅提升,三四線城市人才跨區(qū)流動行為相對更加活躍。從人才凈流入占比看,2017-2020年一線分別為、-0.5%、-0.9%、-7%、5%,一線人才凈流入占比于2020年轉(zhuǎn)為正值,主要受人才流出趨勢放緩影響;二線分別為2%、6%、1%、4%,二線人才持續(xù)集聚;三線分別為-0.3%、-0.3%、8%、-0%,較為平衡;四線分別為-5%、-3%、-0.3%、-8%,人才凈流出趨勢加劇。
3)分城市群看,超6成人才流向五大城市群,2020年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長江中游城市群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4%、8%、-0.7%、0.1%、-2%,長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京津冀整體人才凈流出,疫情期間流出趨勢放緩,成渝基本平衡,長江中游人才持續(xù)凈流出。從人才流入流出占比看,長三角人才流入占比和人才流出占比均呈下降趨勢,2020年分別為200%、157%;珠三角人才流入占比較為穩(wěn)定,人才流出占比分別逐年微降;京津冀2017-2020年人才流出占比分別為12%、10%、13%、13%,逐年上升后有所放緩;成渝和長江中下游人才流入占比和人才流出占比均較為穩(wěn)定。2017-2020年分別有67%、65%、61%、64%的人才流入五大城市群,均超6成。從人才凈流入占比看,2017-2020年長三角分別為6%、6%、0%、4%,人才凈流入且占比高于其他城市群,人才大量向長三角集聚;珠三角分別為0%、2%、8%、8%,人才凈流入且逐年上升;京津冀分別為-9%、-9%、-0%、-0.7%,人才保持凈流出但規(guī)模有所縮小,主要受河北地區(qū)人才凈流入持續(xù)為負影響;成渝分別為-0.2%、0.3%、0.0%、0.1%,流入流出基本平衡;長江中游分別為-0%、-0.3%、-0.5%、-2%,2020年受疫情因素影響呈人才凈流出。
3重點城市:北上深廣杭寧漢蓉人才凈流入占比上升,城市群內(nèi)人才流動成為主流
從重點城市看,我們選取十大最具發(fā)展?jié)摿Τ鞘衃詳見澤平宏觀2019年5月報告《中國十大最具發(fā)展?jié)摿Τ鞘信琶?019》](深圳、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南京、武漢、重慶、天津、杭州)作為觀察對象,并根據(jù)一二線城市對其劃分進行具體分析。
1一線城市:北上人才凈流入下降趨勢休止、深廣仍呈上升趨勢
從2020年人才凈流入占比看,四個一線城市北上深廣分別為0.2%、2%、3%、0.9%,深圳最高、北京最低。從2017-2020年人才凈流入占比的趨勢變化看,北京、上海因嚴控人口、疏解產(chǎn)業(yè)而逐年下降,直至2020年有所回升,2020年分別為0.2%、2%;廣州逐年上升、深圳呈上升趨勢,分別從0.1%、0.5%升至3%、0.9%,主要因為廣州發(fā)展速度較快、生活成本在一線城市中最低、大學生數(shù)量全國最多,深圳經(jīng)濟發(fā)展速度快且人才吸引政策力度大。
1)北京:2017-2020年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3%、-7%、-9%、0.2%,持續(xù)為負值至2020年轉(zhuǎn)為正值,主因北京過往嚴控人口、疏解產(chǎn)業(yè),直至今年復產(chǎn)復工期間企事業(yè)單位招聘與留才力度加大;疫情期間,人口流動范圍收窄,天津代替上海,成為北京人才流入流出第一目標城市,北京流向天津、天津流向北京的人才流出在全國流動人才總量中占比分別為0.5%、0.6%,人才從天津凈流向北京。北京常住人口增量逐年下滑,2011-2018年從57萬降至-17萬,2019年縮窄至-1萬,2017-2019年連續(xù)3年為負,2016-2019年北京的常住人口增量始終在一線城市中最低。2017-2020年北京人才流入占比分別為3%、1%、3%、0%,持續(xù)下降,但人才流出占比持續(xù)攀升,到20年流出比例有所下降,分別達6%、9%、2%、9%,北京的人才流入和人才流出均居全國城市首位,但過往流出逐年攀升、流出明顯大于流入,使得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3%、-7%、-9%,直至2020年人才流出放緩,凈流出轉(zhuǎn)為正值。從來源看,2020年人才向北京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分別為天津、上海、廊坊、保定、鄭州、石家莊、沈陽、成都、西安、深圳,合計占比達37%。人才流入北京主要因為北京經(jīng)濟體量大、薪酬水平高,2020年GDP規(guī)模達到6萬億,僅次于上海、排名第二,同時13個行業(yè)中北京有8個的薪酬位于所有城市之首,城鎮(zhèn)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國榜首。從去向看,北京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別為天津、上海、深圳、廊坊、石家莊、鄭州、杭州、濟南、成都、廣州,合計占比達48%。其中,流出北京的人才中6%流向天津,流出天津的人才中27%流向北京,北京和天津互為人才外流目標城市的第1位,北京流向天津、天津流向北京的人才流出在全國流動人才總量中占比分別為0.5%、0.6%,人才從天津凈流向北京。人才流出北京主要因為北京控制人口、疏解產(chǎn)業(yè)。2015年發(fā)布的《京津冀協(xié)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要求北京外遷非首都核心功能,2020年及之后北京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nèi)。京津冀人才流動數(shù)據(jù)側(cè)面反映京津冀協(xié)同發(fā)展已進入中期節(jié)點,北京持續(xù)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與津冀對接協(xié)同產(chǎn)業(yè)。根據(jù)北京市發(fā)改委數(shù)據(jù),截至2019年底,北京市不予辦理的工商登記業(yè)務累計達28萬件;2014-2019年北京市退出一般制造業(yè)企業(yè)2759家,疏解提升市場631個、物流中心122個,三地產(chǎn)業(yè)協(xié)同、交通一體、科創(chuàng)形成園區(qū)鏈。京津冀一體化進程促進人才向北京集聚,人才向北京流入的前十城市中津冀城市有4個,合計占比達20.6%,高于2019年的16%,;北京周邊城市群人才承接能力則較弱,人才從北京流出的前十城市中津冀城市為3個,僅占15%,占比較2019年的16%稍有上升。人才產(chǎn)業(yè)上,2020年北京流入人才的29%來源于IT|通信|電子|互聯(lián)網(wǎng)行業(yè),高于除深圳、杭州外的其他8個重點城市,也高于北京流出人才流向該行業(yè)的比例28%;2019年北京流入人才中IT|通信|電子|互聯(lián)網(wǎng)行業(yè)僅占比24%,低于流出人才中的占比27%。2020年北京對IT|通信|電子|互聯(lián)網(wǎng)行業(yè)人才吸引力有所加強。
版權說明: 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猜你喜歡:
- 2022-09-20 男人惡心是什么病的前兆(惡心是什么病的前兆)
- 2022-09-20 山東財經(jīng)大學東方學院考研率怎么樣(山東財經(jīng)大學考研率是多少)
- 2022-09-20 廣西最早的大學叫什么大學(在桂林設立的廣西最早的大學是哪所大學)
- 2022-09-20 小兒肺炎有5個常見癥狀嗎(小兒肺炎有5個常見癥狀)
- 2022-09-20 m是哪個服裝品牌的標志(標志為M的衣服是什么牌子的)
- 2022-09-20 什么叫正比例什么叫反比例舉例說明(什么叫反比例,舉個例子說明,)
- 2022-09-20 一包煙要多少根煙絲(一包煙要多少根)
- 2022-09-20 男人吃櫻桃對身體有什么好處(男人吃櫻桃有什么好處)
最新文章:
- 2023-07-02 怎樣挑選新鮮的豬肝?(怎么挑選新鮮豬肝 挑選新鮮豬肝的小技巧)
- 2023-07-02 木地板都有哪些種類(木地板的種類有哪些)
- 2023-07-02 白蠟木家具的優(yōu)缺點(松木家具的優(yōu)缺點)
- 2023-07-02 怎么清洗窗簾布上的污垢(怎么清洗窗簾)
- 2023-07-02 世界上最可愛的小倉鼠的樣子(可愛小倉鼠的種類)
- 2023-07-02 小貓拉不出來屎怎么辦(小貓拉不出屎怎么辦)
- 2023-07-02 新飛小冰箱耗電量一天多少度(小冰箱耗電量一天多少度)
- 2023-07-02 公司注銷工業(yè)房產(chǎn)怎么辦手續(xù)(公司注銷工業(yè)房產(chǎn)怎么辦)
- 2023-07-02 鳳凰層到底好還是不好(鳳凰層是哪一層)
- 2023-07-02 馬桶寬度空間留多少(馬桶兩邊的空間大小是多少)
- 2023-07-02 如何訓練貓咪小便(如何訓練貓大小便)
- 2023-07-02 衛(wèi)生間吊頂防潮層做法圖集(衛(wèi)生間吊頂方法是什么)
- 2023-07-02 狗狗為什么總是流口水怎么辦(狗狗為什么愛流口水)
- 2023-07-02 臥室窗戶漏水由誰負責維修(臥室窗戶漏風怎么辦)
- 2023-07-02 世界名貓大全(世界名貓你知道幾種)
- 2023-07-02 applewatchseries7和6對比(apple watch series 7和6的區(qū)別)